内容摘要:我国国家高新区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建成若干个世界级一流高科技园区,截至目前,国家高新区已历经多次转型升级,自主创新能力大大提高,但也暴露出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园区企业之间竞合关系不协调等问题。本文从产业集群效应的视角构建产业集群与产业升级的模型图,从政府、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三维视角剖析国家高新区问题的原因,在借鉴国内外高新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国家高新区发展新路径。 关键词:国家高新区产业集群集群效应产业升级 理论背景 (一)产业集群理论简述 Porter(1990)首先提出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概念,运用钻石模型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优势,并认为产业区的优势无法在短期内建立,需要长期演变的过程,一旦集群优势形成,将会使园区整体竞争力提高。王缉慈(2010)从多方面论述集群的概念特征,以全球化的视角分析我国产业集聚的地理格局和集群所存在的问题,主张打破思维定势,超越只依靠低成本和规模扩张的“打造产业链”做法。Meyer-stammer(1999)根据对某地产业集聚的历史判断,园区的发展不仅要靠政府政策的支持,更依赖于企业间的良性互动与合作。Porter(1998)把产业集群作为提高生产力的商业环境以及区域竞争力和创新的决定因素而提出,其实质是创新集群的概念,促进企业创新和升级,提高国家和区域的竞争力。 (二)产业集群效应 高新区管委会通过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驻。基于保罗·克鲁格曼的循环因果积累角度分析,产业集群效应分为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从经济学角度看,为了节约运输成本和能源成本,共同利用地方配套基础设施和组合资源优势,企业就会形成地理上的“扎堆”现象,谋取获得外部经济效应、上下游产业的联系。由于认识的限制和互补品的需求,企业在地理上相邻及面对面的接触,促进信息和知识快速传播,降低搜索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形成集体学习与合作的氛围并共同承担风险。企业之间在集聚过程中加强了合作与交流,从而产生群体效应。从区域经济学角度讲,产业集群的社会效应有两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特色产业集群使园区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二是产生乘数效应,竞争优势使企业迁入率大于迁出率,吸引大量优秀人才、资金、信息和技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三)产业集群促进高新区产业升级 图1表明,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根据国际产业贸易与分工,通过要素流动与知识技术溢出,形成产业聚集区。在政府引导下,产业聚集区内各产业通过竞争与合作推动高新区产业及其结构的合理化、高效化,最终实现产业升级。 国家高新区产业短板效应及原因 (一)国家高新区短板效应 1.产业定位不明确。园区普遍缺少产业定位的相关研究,引进产业以及相关企业类型与同级别园区趋同,资源浪费、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缺乏专业化和本地特色;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不明显,企业与企业间的垂直和水平产业联系不紧密,既没有上下游的纵向联系,也没有横向间的技术、信息知识共享联系,形成地理上简单集聚扎堆,并无集群效应。 2.产业结构不合理。高新区主要以第二产业为主,产业间关联度较低,未能形成完整产业链。产业链非纯技术的建构,大多数高新区声称要打造产业链,甚至有些地方把本地经济发展问题简单地归结为“产业链短”,只注重眼前的经济增长,企图强制进行不自然联合,导致知识、技术溢出效应并不显著。
3.不合理的企业竞合关系。合理协调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是园区快速发展的催化剂。然而,多数国家高新区集群历史都比较短,集群内部企业间缺少值得互相信任的产业文化,企业大多只是竞争关系,合作很少,外部信息交流和知识联系是企业的主要学习渠道。 |